我是怎样走入文学之路的
我的文学启蒙最初是外婆在原故事情节上自己编排,学《天仙配》中的老树精说话。而且每次我和弟弟趴在外婆膝盖上听她讲故事的时候都是晚饭后黄昏中,天色渐渐黑暗下来。我们睁着惊恐的眼睛,又怕又爱地催外婆“你讲嘛,后来怎么样了……。”外婆学着树精挥舞着瘦瘦的手臂的样子让我陷入好长时间的恐惧中。
外婆讲的故事,渲染的神秘恐惧状态,让我知道除了眼睛能看见的固体的物质外还有想象中的它们:桌椅,床,门、树,天上的神仙,它们也有自己的态度和心思,他们也有要表达的欲望。
后来迷上了一尺长的珍贵的收音机,它会准时播报:“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母亲极其严厉但是收听“广播剧”、“小说连播”节目还很宽容。妈妈自己也非常喜欢所以让全家人都参与。我和弟弟也敢明目张胆的端着碗,盛好菜跑到妈妈的卧室里,一边吃饭一边竖起耳朵听着收音机里传出来的美妙的声音。细细想来那时是童年时期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候了。
实际上妈妈也是妥妥的一枚文艺女青年。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阁楼上有几个大箱子,里面收藏着欧阳海、烈火中永生、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好多书。妈妈晚上睡觉前必定有一本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呼声从盖着脸的书下传来,灯未关,我悄悄从床脚爬出来帮妈妈关灯。
记得高考已临近,我的红楼梦还没有看完,一边是那么多高考题等着要做、要背,一边是迷恋着黛玉和宝玉见面的情景。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开心着他们的开心,心急如焚他们为什么那么湾湾绕,喜欢就直说呗。急不可耐的我将书放在胸前,前面竖着课本,火烧火燎地偷偷看小说,混过了妈妈的火眼精金。不久还是被妈妈察觉,一天妈妈忽然冲到书桌前一把夺过我面前树立着的课本,桌上的《红楼梦》一览无余。怒气冲冲的妈妈一巴掌打得我眼冒金星,一边把《红楼梦》撕成两半扔出我家窗外,窗外是一颗黄桃树,树下掉了一地的熟透的桃子。心想:完了书掉在烂桃子上了。我却不敢出声,自知理亏加上疼痛,眼泪止不住流。这是对书的爱的代价,也是最为心醉,最无悔的爱。
本来终身的愿望是上中文系,遍览中外名著,把爱和职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个编辑看别人写自己也写、或者当个记者宣扬善美打击丑恶。可是却读了一个财经专业,第一节课提着老师发到手的算盘哭笑不得。借贷记账法、三级明细账、科目、七上八下的算盘声好像进了人间地狱。可是不及格要留级、或者不能分配到工作。于是又重演了高考时的身不由己:一边看各类中外小说,写豆腐块文章,一边是临近考试开始熬夜复习,终于在一心二用中恍若梦境般顺利毕业。
文学是我生命星空中最闪亮的星辰
记得第一次把铅字变成报纸上的豆腐块,是在高中时候写《我最敬佩的老师》,那天在街上报刊亭突然看见《春城晚报》上有我写老师的一篇小散文。顿时欣喜若狂把兜里所有的钱买了报纸,狂奔回学校见人就发。狂喜的样子一定很可笑,也一定最灿烂。
毕业分配在建设银行工作,人生的第二阶段开始了。每个人的人生各不相同,我的人生含着甜味,带着苦味和无限青涩。和初恋相恋八年分手了,在刚刚参加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小县城,宿舍里,面对落日的夕阳,心中无限的痛,万念俱灰,怀疑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举目四望空无一人,只有它在等我,心爱的文学,书架上心爱的书、我的精神食粮!我孤独存在的唯一伙伴。我陷入读书的痴迷中,收集了狄更斯、毛姆、尼采、叔本华、荣格、茨威格、马尔克斯、路遥、鲁迅……。读到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时,科波菲尔出生时父亲就死了,母亲嫁给后父摩德斯通。10岁的科波菲尔受尽后父的虐待。逃脱后一个人走啊走历尽艰辛找到贝西姨婆。早上姨婆从窗子里看见走着来的穿着破烂衣服的科波菲尔,惊叫着出来迎接他。这时我已泪流满面……。读着这些大家的作品时突然我平静了下来,仿佛碧空万里、我站在清朗的山顶,眼前一览无余,光芒万丈。满足感和幸福感充满全身。书中人物的悲、喜、哀、乐与我这不可见的、意念的磨难相比我的痛苦低如尘埃,于是我学会了心平气和地面对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
在读的海洋中,我遇见了高山、大海、涓涓细流、缥缈的云河、灿烂的星海、苍茫的大地、最后他们无不指引我迎接新的自我。我想作为沧海一粟的凡人应该有一种方式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于是我认真地拿起了笔,却写不出满意的句子。苦恼中看见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那简洁紧凑的句式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开始一段一段的背诵,默写。
因为这个文学写作的爱好,我承包了我们市分行财会部门的周报、月报、年报、总结、黑板报、及上报上级行的稿件。在建设银行总行系统征文中《我与建行一起成长》得了全国优秀奖。这些小小的荣誉让领导给我网开一面:在处理完岗位工作以外,我可以看其他无关工作的书,我可以写字。文学让我成为一个同事夸耀羡慕的人。
我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呢?
一、我以为写要在充分读、多读的基础上。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亲身体验的事毕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以同样的轨迹运行着:读书,工作、结婚、带孩子、淘孩子、孩子长大离开之后,回头一看我们也老了。在此人生过程中如果没有博览群书,又没有用心对待生活,没有深刻体会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没有感受分析,那是写不了好文字的。
二、读要在热爱的基础上。对文学没有热爱,仅是凑热闹,看西洋镜,追求故*事情节是没有多少文学价值的。爱是无私无欲,无条件追求,不计回报深深沉醉其间的情状。也许有些人天生就热爱,那是老天给予的天赋,有的人是后天发掘的热爱,像我,如果没有外婆的故事,妈妈读书爱书的痴迷也不会给我影响,开发我多愁善感的心。因为爱,所以可以安静地追求,无怨无悔地付出,陶醉其间不可自拔,不论成与败。
三、有感受、有情愫才能有写的内容。从我们最熟悉、最亲的人开始写。因为是亲人,有深切的思想感情的交流,日常生活中最为接近也最理解和了解对方,因为有亲和爱所以有着最多的感同身受,缠绵悱恻。父亲是我一生最爱,最亲近的人,对父亲的思念,没有尽到孝的永远的痛苦和自责跟随我的余生。自我懂事以来就看见父亲像老黄牛一样,从不喊苦叫累。那时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父亲为了我们能吃好些,身体能够健康成长。父亲除了上班其余时间就是学着养猪、种菜,有时深夜还要去给菜浇水上肥。父亲不让全家人进厨房,从来都是做好饭才叫大家吃饭了。我们闯了祸不敢回家,怕被妈妈打,爸爸端着专门为我们做的饭四处寻找我们。就是这样无私充满爱的父亲没有熬到过上好日子就得结肠癌走了。可怜的父亲啊!还没有坐过我开的私家车、还没有穿过羊绒毛衣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就是怀着这样深重的想念父亲的感情,让我一气呵成《父亲.我最想念的人》,此书被青年作家网收录在《花开四季》里,做为我对亲爱的父亲的怀念。
四、另一个写作技巧是“积累”
近年,没有停止过阅读和写作,但都停留在短小的散文、小说。进长不是很大,往往是写一下又被许多杂事牵绊变成虎头蛇尾的半成品,读的书也总是拿起不长时间就被其他事情岔过,或者自我放松、宽慰自己,半途而废。光阴似箭,眨眼间已退休,女儿已经自立不需要多管。万幸遇上青年作家网结识了汪总编,刘慧员主席。于是有了非常好的高端的老师和集体。认识了那么多作家朋友。特别是近一年来,参加百家号日更写作。开始日更时常常因为找不到题材而苦恼甚至急得夜不能寐,慢慢地仔细观察身边每天发生的人和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找到人物事件发生的各个因素。这样磨炼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近一年的百家号日更,终于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在我坚持日更这件事上得到真实体现。现在基本可以随手在手机上连续写作,不需要多大改动就可成文。题材的发现也比原来容易很多,有时可以信手拈来。
五、理顺题材做到有头有尾,再加反复修改文章才能接近精华。海明威说过:“第一稿永远是一堆臭狗屎。”
每次因为突然的感慨,激情澎湃地信手就写,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是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没有骨架,没有理清线索提纲。没有细节——丰富的肉质细胞没有,文章又变成有头无尾的废稿。只有坚持不懈地写,成败就取决对待写作低潮时采取的态度。就像一座座独木桥把故事连接完成。有了一条完整的道路,才可以在路上找平,修整甚至装饰,才能有一条结实可行的道路。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写完故事反复修改、补充、最后才能呈现完美优质的文章,好像劫后余生,再绽放新绿